【新能源】从“买得起”到“用得起”:氢能企业出海如何跑出加速度?
氢能技术的发展,正从中国出发,走向全球。据统计,到2050年,全球氢能市场规模预计达到1.56万亿美元,中国的氢能市场规模将达到4万亿元。
“国内市场虽然实现了较大增长,但仍面临如何使燃料电池车‘买得起、用得起’的问题。”在2024年“创·在上海”赋能产业高质量发展论坛-氢能产业链全球技术发展主题峰会上,捷氢科技总经理卢兵兵说。
01
如何“买得起”
且“用得起”
在卢兵兵看来,燃料电池产业与光伏和风电相比,还处于初期阶段,需要在国内打好基础,练好基本功,然后再进一步拓展海外市场,实现更广泛的商业化应用。
卢兵兵详细分析了全球氢能产业的发展现状和挑战。他指出,中东、非洲、南美等地正在形成新的能源出口,绿氢的制备端需求去年翻了一倍。
然而,从燃料电池汽车销量来看,全球数量同比下降21%。国内市场虽然实现了较大增长,但仍面临如何使燃料电池车“买得起、用得起”的问题。
“
卢兵兵进一步解释说:“‘买得起’就是初始成本能够被客户接受。‘用得起’有两个层面:便利性和经济性。前者需要让加到氢气变得轻松,后者需要燃料的生命周期成本变得可承受。””
据了解,捷氢科技拥有纵向一体化的技术研发体系,开发了不同系列的高性能燃料电池产品,覆盖了1.5千瓦到270千瓦的输出范围,能够满足不同应用场景的需求。
“捷氢科技新推出的峰值270千瓦的系统,更多是满足重卡场景和高速功能的应用。通过这些年的努力和整车合作,我们已经可以提供柔性化的动力架构方案,为不同商用车提供一体化解决方案。”卢兵兵告诉上海科技。
他强调,捷氢科技的产品具备车规级、高性能、高可靠性和强的环境适应性,并在全国范围内拓展了多种应用场景,包括客运、物流、市政环卫、工程机械和固定式发电等。
关于海外市场,卢兵兵介绍了捷氢科技的“三步走”出海策略。第一步是构建海外战略合作伙伴,携手拓展当地燃料电池的应用场景;第二步是设立海外办事处和分公司,提供本地售后服务;第三步是基于海外的量,完成海外产能落地,从产品出海向技术出海、产业链出海转变,积极参与全球竞争。
02
“从核心技术出发
丰富应用场景”
“目前全球已有150多个国家承诺实现碳中和,55个国家和地区发布了氢能发展战略。”氢晨科技总助、氢盛能源总经理郭维平说。面对这一新环境,氢晨科技自成立以来,始终围绕双碳战略、新能源的消纳及未来能源的转型发展氢能业务。
“氢晨科技主要有两大产品系列——氢燃料电堆和电解槽,包括ALK电解槽和PEM电解槽。”郭维平告诉记者。在燃料电池电堆和电解槽的研发过程中,氢晨科技对核心零部件和上游研发投入了大量精力,特别是在催化剂和膜电极方面。郭维平说:“我们对材料的适配性进行了精准预测,通过复杂流场仿真和技术提升了产品性能。”
郭维平透露,在商业拓展与应用方面,氢晨科技已与多家主机厂和系统企业达成合作,联合发布了60款车型,并累计交付了3000多套电堆。“公司在宁波镇海投运的130辆重卡项目,以及在临港地区氢能公交车的全面应用,均取得了显著成效。”
“
“氢晨科技将继续拓展海外市场,尤其是在西北部的风光制氢项目和海上平台制氢项目中,将充分利用当地丰富的新能源资源,推动氢能的广泛应用。”郭维平强调,“我们希望通过不断创新和技术突破,改变能源格局,实现能源出口,推动全球氢能产业的发展。”
”
这些创新和突破,不仅为氢晨科技赢得了广泛关注,也为全球氢能产业的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
03
从痛点出发的创新路径
“氢能交通正迎来黄金发展期,而氢建筑产业的发展潜力巨大。”山海氢新能源科技副总经理周文杰举例说,日本东京奥运会的氢能社区、意大利的氢能住宅楼以及荷兰的氢基住宅区都是成功的案例。
在谈到PEM电解槽制氢技术的痛点时,周文杰直言:“PEM电解水制氢的阳极催化材料选择有限且负载量高,成为商业化的瓶颈。全球铱的产量稀缺,当市场需求达到20GW时,铱的供应将严重不足。”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山海氢新能源科技提出了局域多原子活性区催化的新思路,开发了高性能、低成本的催化剂。
“
“这一创新不仅提升了PEM电解槽的能效,还显著降低了运行成本,提高了催化剂的稳定性和寿命。”周文杰告诉记者。
”
周文杰还详细介绍了山海氢新能源科技在贵金属材料节约和能效提升方面的技术突破,并展示了其开发的先进膜电极直涂浆料配方和自研的连续化双面直涂膜电极生产装置。“这些技术已经具备量产能力,其性能优于实验室小样。”他表示。
在谈到绿氢的消纳新路径时,周文杰说:“绿氢与二氧化碳结合可合成天然气,大幅提升清洁能源在能源结构中的占比,降低二氧化碳含量。通过电解水制氢,利用风能、水能和太阳能等自然资源,结合煤化工产业链,可以生产高附加值化工品,并通过天然气管道输送到东部发达地区甚至世界各地。”
企业及专家观点不代表官方立场
作者:蓝悦
↓分享
↓点赞
↓在看